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香港地鐵-月台上的色彩

有一種鐵路迷,可以背出整個港鐵路線圖和每個站的顏色。不過即使不是鐵路迷,也定知道港鐵一站一色的標誌性設計。這是世界獨有的,連外地旅遊網站亦有介紹。當觀塘延線和南港島線通車後,找一天沿線漫遊香港,來一次鐵路站色彩探索遊吧。




下一站,咩色?

地鐵開通初期,即19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當列車駛進隧道,乘客便不知身在何區,而當時香港市民教育水平不高,不認得站名的乘客,便可憑月台顏色,分辨出自己身處何站。因此,第一代地鐵設計師十分貼心,沒有兩個相連車站是相同顏色的,而且對比強烈。時至今天,當車廂內擠滿人,或只顧低頭玩手機,只要抬頭一看,便知到站了沒有。





以名配色

明顯地,某些站的色調是根據地名而設,黃大仙和黃竹坑站用黃色,藍田站是藍色,彩虹站是彩虹色,荔枝角站是荔枝紅色,鑽石山站是深灰色加銀色紙皮石,模仿鑽石形狀。






見到鮮色要轉車!
每逢轉綫的站都用上搶眼的鮮色,減低錯過的機會。
機場的伸延
感覺跟另外四條路綫截然不同,白色為主的簡潔風格是機場設計的標記,因此機場快綫的灰白色是它的延續。「乘客可在香港站和九龍站check-in,又可寄存行李,他們準備去旅行,因此用上鮮色以外的色系,跟平日乘地鐵上班的感受便完全不同體驗」。

效率優先 注入美感
港鐵現任總建築師文若德(Andrew Mead)解構前人充滿智慧的配色設計,他表示,每個城市的鐵路也反映及切合其文化,正因如此,港鐵站的規劃隨著時代而有所轉變。「實色、馬賽克紙皮石和站名書法,是港鐵站的三個特徵,讓人一眼認出是香港鐵路。通車初期的年代,首要的是確保有效率的流動,以最快時間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人們無暇停留欣賞地鐵站的美感。」

南港島線通車當天,有一群鐵路迷凌晨跑到鴨脷洲,跳上頭班車,當中不少是年輕人。文若德:「港鐵確實陪伴著香港人成長。現在港人審美要求高了,我們開始在既有的三個設計元素上,加入各種藝術品。方向是更多元化──不同媒介的創作、當代藝術和為地區而設的作品。」




新啟用的何文田站採用青綠作主色,灰作副色,令主調更突出。寬敞的車站大堂內有一幅大型當代畫作,文若德把其中的一些部分放於站內不同角落,點綴空間之餘,也為乘客指引方向。

早期車站
1980年正式全綫通車的「修正早期系統」(Modified Initial System),即最初的中環至觀塘共十五個站,他們早已意識到不能只用彩虹七色,所以石硤尾和佐敦都用上雙色設計。

新站:
藝術元素
香港站的火箭壁畫「快而安」是第一個港鐵委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文若德:「在交通中轉站展示藝術品在世界各地十分常見,可帶來歸屬感和方向感。在此之後,港鐵站設計不只有固定色調,也有藝術成分,在佐敦、油麻地和北角站皆有,北角站更有聯繫社區參與的壁畫。」
逗留時間更長
近年建成的新站,跟以往的最大分別,是地底覆蓋範圍大得多,連接出口的長隧道得花心思裝飾。文若德:「不能讓人向前走時只看到枯燥的長通道,於是在轉角處或分叉口加入一些點綴,給予方向。港島綫西延是首批擁有lift-only出口的站,在等升降機的地方,我們放置了具豐富細節的畫作,讓乘客欣賞,令等候的一兩分鐘不太無聊。」這些藝術裝飾也為每個出口營造個性,吸引當區居民和外來人士特地前往。




西營盤站的「裡裡‧外外」淺浮雕面板圖,由居港20年的英國藝術家Louise Soloway Chan製作,亦是文若德的至愛。

全新南港島線




海洋公園站順理成章地是海藍色,黃竹坑是黃色,海怡半島靠海也靠山,景緻翠綠,因此是清新的青綠色;利東的橙色,來自上蓋商場原有的深啡色,「位處地底的港鐵站不想太暗,所以挑選鮮橙色」。

早前港鐵招募放置於海洋公園站的藝術品,得獎作品把海洋中的魚群化成裝置。文若德說,原本作品是立於地上,但為免妨礙人流,遂與藝術家合作把它變成空中裝置。

#540 metro pop
text: Lorraine
photo: Franky、MTR、網絡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