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汲古書體

























這款字體是來自於中國浙江的設計師應永會從 2007 年開始設計的,他不是拿刀去刻,也沒有木板,他是用 Glyphs 與 Illustrator 造字,卻完全仿效古人精神。讓字與字之間,除了基本的骨幹統一外,每道筆畫都留有不同細節,就像人皆有形軀,秉性卻殊異。雖然這種製作方法費工耗時,卻能還原古代刻工們的「匠氣」。






















以明朝晚期南方藏書家毛晉的「汲古閣」為名,應永會汲取明代刻本精華,創造了「汲古書體」。並非照搬汲古閣中任一刻本文字,而是效法毛晉精神,泛覽群書、消化靈感,塑造了與現代明體不似,蘊含刀法、筆法的古典明體。






























古人寫書法時貴於求變,異體字因此派上用場,這是當代對異體字的初步認識。但在古代,書信來往、上呈章表,出現異體字可是稀鬆平常。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沒有國民義務教育的年代,沒有規範字怎樣寫才是對的。一個字可能依各地習慣不同、理據不同,寫法也不一樣。古籍刻板文字造型活潑的原因之一,正是這些異體字。

汲古書體也利用 OpenType 技術,在同一個字符裡收納了不一樣的寫法。對於講究靈活變化的設計而言,是相當實用的功能。


古籍中的文字寫法跟我們現代印刷體不太一樣。這些寫法讓版面更具古典意趣。本著帶回古籍之美的精神,汲古書體也特別回溯傳統,採用了舊字形規則。紫色部分為「舊字形」寫法。

當代中文排版,一定少不了阿拉伯數字、歐文與中文搭配。為了表現與汲古書體相近的古典質感,應永會橫切十七世紀的時空,將當時的歐文字母帶了進來。汲古書體的歐文,來自 1613 年的一本植物圖鑑 “Hortus Eystettensis” ,《艾希斯特的花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