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配色分享

從pixiv看到一些繪師分享的配色
覺得蠻實用的!!!!不過可能會比較偏向畫插畫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設計與視覺效果的決定性因子:字型學奧義

「字型」(Typography)在行銷、宣傳、企業與個人形象表達等等溝通上的重要性。
01

什麼是字型學(Typography)?

字型即是一種力量──將想法和語言以視覺呈現的力量。
為什麼ELLE或Burberry等時尚品牌的商標看起來很「時尚」? 為什麼Ted或Science看起來很「科學」? 為什麼聖經光掃視內文、就讓人覺得「神聖」?
這種「時尚」、「科技」、「神聖」的感覺是怎麼來的?答案是──字型的力量!
這股力量隨著時間遞延,持續改良與轉變──從招牌、商標、餐廳菜單、服裝、廣告文宣、到書籍報刊,成為現今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
字型的出現與改良,都是為了知識傳達的功能性。
從口耳相傳、到文字被發明與印刷時代,到現在的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知識傳播方式與工具不斷地在演進。
既然「文字」是資訊傳遞中最精華的部分,我們必須了解字型學:知曉字型間的差異與功能,並藉由選擇好的字型、以達到更有效率的溝通。

字型是怎麼來的?

從15世紀的古騰堡印刷革命到20世紀初,短短的五百年間即奠定了字型學的基礎。故只要瞭解這五百年的歷史變化,即可快速掌握字型系統的大家族,並應用到生活中的設計。
(1) 15世紀初──黑體字(Blackletter)
02
早期的書籍必須花上數個月以人工謄寫,直到印刷術的出現、才讓耗時又昂貴的知識傳遞成本大幅降低。
國中歷史課本一般指稱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是中國的畢昇。然而現在提到印刷,幾乎都會提起歐洲人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古騰堡除了改良印刷術,最厲害的是發明了一套字型,讓印刷程序的效率更高。印刷術講求的正是大量且快速的生產,古騰堡的改良讓知識傳遞更加普及,更推生了隨後的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為現代知識經濟和傳播奠定了物質性的基礎。還在認為字型不重要嗎? 它正是知識的基石!
當年古騰堡發明的字型稱作「Blackletter」(黑體字)。
我們可以在復古風格設計,或報章雜誌如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Times看到它的蹤影。
03然而Blackletter雖然雕刻便利,卻明顯地有著過度密集、讓人閱讀困難的問題…。
既然文字與印刷的出現是為了讓知識傳遞更方便,那這樣不便閱讀的字型勢必得再進行改良,由此而生的就是「Humanist Type」(人文風格字體)。
(2) 15世紀文藝復興──人文風格字體(Humanist Type,又稱羅馬體)
04
羅馬體不是羅馬人用的字體,而是法國人Nicolas Jenson在十五世紀時受到古羅馬建築物上的刻文啟發所創造出來的字體。比起過度濃密的Blackletter,是不是更好閱讀了?
羅馬體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仿照手寫的感覺。觀察一下,字體是否有些歪歪扭扭、粗細不均勻?它也被稱作人文風格字體(Humanist),為文藝復興時期最普遍的字體。在歷史書籍、聖經內文、或復古風格的設計中最為常見。
05
常見字體包括Centaur, Garamond, Lynton, Stempel Schneidler, Verona。如何觀察呢? 只要打開電腦的Word或PowerPoint、就可以看到這幾款內建字型。
(3) 18世紀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舊風格字體(Old Style Type)與過渡時期字體(Transitional Type)
06
從15紀到18世紀間,隨著印刷工具的進步,字體變得更加圓滑、線條粗細的差距更大,出現了舊風格字體(Old Style Type)。常見字型包括Caslon, Calisto, Goudy Old Style, Palatino, Perpetua。由於舊風格字體的特色兼具「人性化」和「機械化」的感覺,因此常被使用在報章雜誌和早期的科技大廠上。
07
數十年後,另一位叫Baskerville的英國人創造了過渡時期字體(Transitional Type),被用作啟蒙時代的象徵。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與早期美國政府的官方公文字體,都是採用Baskerville先生所發明的Baskerville字體。
08
很難說這是個嶄新的發明。這些字體會出現,也只是因應當代的潮流──理性,也再再呼應了開頭所強調的:字體的出現是為了知識傳遞的功能性。
18世紀工業革命,科學與理性的風潮同樣燒到了字型──隨著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展開、字型開始走向理性、並以機械化的方式被解構,取代了傳統模仿人類書寫的字型,也因此常被應用在法律文獻、財經等專業領域上,比如最為常見的Times New Roman。
09
從下圖中可以發現,舊風格字體(Old Style Type)到過渡時期字體(Transitional Type),手寫的痕跡越來越少,粗筆劃越粗、細筆畫越細的衝突感越來越大,字型也越來越對稱、充滿機械感。字型逐漸走向一種「理性」的感覺。
10(4) 18世紀末時尚產業興起──現代體(Modern Type)
11
字型去人性化的過程一直發展到18世紀末,直到一位叫Didot的法國人和另一位叫Bodoni的義大利人,各自創造了命名為Didot和Bondoni的字體,現在統稱為「現代體」(Modern Type)。
有發現「現代體」的粗細的部分有著極端的粗細對比、百分百對稱、且完全去除了手寫的元素嗎?
配合19 – 20世紀的時尚產業興起,現代體被大量應用在時尚風格的設計上,如Burberry、Armani、Cartier、ELLE、Vogue。
12
(5) 19世紀初大眾廣告興起──埃及體=方塊體(Egyptian Type, Slab Serif)
13
與羅馬體(Roman Type, 又稱人文主義字體)與羅馬人無關一樣,埃及體不是古埃及人用的字體。由於埃及體的流行,和1815年拿破侖剛入侵埃及、發現尼羅河文化遺跡並帶回埃及古文物回歐洲為同一時期,因此被稱為「埃及體」。
埃及體有著特色化的粗體字,襯線也非常粗。雖不適合放在內文中,卻適合被用作廣告標題。使用埃及體作為商標的企業包括Honda、IBM、Sony、Volvo。
14
或許因為埃及體大氣、顯眼、穩重的特色,與當時初興起的汽車產業,因而被廣泛應用在汽車商標上,也展現汽車於20世紀剛發展的時代性。
(6) 20世紀初大眾化商業發展──無襯線體(Sans-Serif)
上述字體中,從人文主義、舊時代、過渡時期、現代、到埃及體,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具有襯線。
物極必反,在「襯線體」(Serif)逐漸發展到了一個極致後,忽然開始流行「無襯線體」(Sans-Serif)───沒有尾巴裝飾,且沒有粗細筆畫差異、每一筆都是一樣的粗細。Sans在法文中,是無的意思。
無襯線體確切是被誰發明、何時發明,沒人清楚。它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沒特色的字型,始終活在襯線體的陰影之下。早期也只有前衛藝術家會作為叛逆風格的字體使用,直到二十世紀初商業大眾化,普普風與工業風開始流行,無襯線體才逐漸取代襯線體,形成當代的代表字型。
1927年,德國設計師Paul Renner創造了命名為「Futura」的字體───以幾何形狀為基礎設計、字體粗線相等,具備現代與前衛感。
Futura出來後引發了空前的迴響,也成為無襯線字體歷史上最重要的突破。若讀者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推薦這個有趣的Futura字型家族的概念影片
15
CK、Costco、FedEx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商標都是使用Futura字體。CK經營階層當時為了商標使用現代字體(Modern)亦或Futura字體爭論不休,最終採用了Futura。事實證明,以時尚前衛性而言,Futura的確是個好選擇。
2015年,Google的Logo也做了17 年來最大的變化──將原先的舊風格字體、改為使用Futura字體。
16
約莫在同一時間,英國人Eric Gill創造了「Gill Sans」的字體,想跟Futura打對台。Gill Sans比稍稍拉長的Futura更圓、也更幾何。若想進一步了解Gill Sans,推薦讀者參考有趣的概念影片
17
這些字體的設計根據幾何形狀,有著客觀與科學的特性,最常見於科技、教育類文章。以上圖而言,是不是很有TED的風格?
Gill Sans號稱英國人的驕傲,在London、Amsterdam和Stockholm等城市的公共標示和地鐵中被用到接近氾濫的地步。同樣是英國品牌,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晶片設計大廠安謀(ARM)商標亦是使用Gills Sans字體。
18
最後,由瑞士設計師Max Miedinger於1957年發明的Helvetica,具有清晰好讀、不過度搶眼、能忠實呈現內文的特色,用在商標上也相當合適。由於被使用的頻率太高,號稱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字體!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被拍成紀錄片
19
許多知名企業的商標都是採用 Helvetica,如微軟、BMW、3M、Jeep、無印良品、LG、eBay、Oral-B、Lufthansa…族繁不及備載。即便如此,我們仍很難看出這些商標採用的都是同一款字行,就知道Helvetica的彈性有多大。
20
呼,我們剛剛歷經完歷史上五百年來的字型演變。
最後讓我們重新複習一下───從古騰堡的黑體字(Blackletter)、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字體(Humanist)、舊風格字體(Old Style Type)、過渡時期字體(Transitional)、現代體(Modern)與無襯線體(San-Serif)。
21

Mermaids Hate Plastic 美人魚恨塑膠


攝影師 Benjamin Von Wong 為了要呼籲大家重視海洋塑膠汙染的問題,

於是匯集的一群人,做這次「Mermaids Hate Plastic 美人魚恨塑膠」這個計劃。



對於要詮釋塑膠汙染這麼「硬」的議題,

Von Wong 選擇了一個醒目又充滿活力的呈現方式──10000 個寶特瓶的人魚海。
這個數字並不是任意挑選,
而是若以一個人一年用掉 167 個寶特瓶來推算,
當他活到花甲之年時,差不多就「貢獻」了這樣的一片塑膠海了!



塑膠製品的毒,不但會汙染海洋、水源,
連空氣都逃不過這場浩劫,
因此 Von Wong 請來模特兒裝扮成美人魚,「游過」塑膠海,
提醒大家自己的隨手一扔,會造成多麼浩大的影響。

當然,要佈置如此壯闊的攝影場景,只靠藝術家一個人是無法做到的,
他找來了廢物處理中心 Tomra 免費提供上萬個寶特瓶,
並透過社群媒體和當地新聞,匯聚一群志工來幫忙撕除瓶子標籤,
而之前的客戶 Power Dekor 也借給他一個禮拜的大型倉庫拍攝權。



至於美人魚的故事,則是邀請到 Von Wong 姐姐的婚紗設計師 Cynthia Brault 來描繪。
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告一個段落之後,
Von Wong 和當地藝術家 Allison Blue 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去鋪排各種瓶子的色彩組合。
等海洋佈置完成後,已經畫好人體彩繪的美人魚 Clara 就能夠躍入「水中」囉!















電,使花綻放!古董燈泡的綺麗發光藝術


現在越來越少人會使用傳統燈泡,
因為這種白熾燈只將少於 10% 的能量轉為光,其他則會轉化成熱能,
所以大家都轉換去用LED燈
因此,燈泡可說是被時代所淘汰的代表!



不過,在傳統燈泡完全消失之前,
1930 年代至 1970 年代,Aerolux 照明公司生產了一系列新奇燈泡,
裡頭裝有玫瑰、麻雀等小小雕塑,只要將它們通電,造型燈絲就會「由黑翻紅」,
綻放出鮮豔的色彩。



為了打造這些美麗燈泡,
Aerolux 在裡面填充了低壓的惰性氣體,
如氖、氬或兩者兼備,以防止燈絲在高溫之下氧化;
此外,它們還塗了一層磷光體,一通電,就會「興奮」地發光。











日常生活在丹寧藝術呈現下顯出不凡


乍看之下,這就是一幅經由藍色濾鏡修改過的照片,
頂多就是使用多重藍色顏料所繪製的圖畫,但實際上,全是由牛仔布拼貼的畫作。
藝術家Ian Berry蒐集由全世界而來的二手牛仔褲,
不經由任何機械工具,徒手剪出神奇色塊,拼貼成寫實圖像。
在一幅幅描繪城市生活的景象中,隱隱透露出些許寂寥、些許透徹,
吸引人進入畫面之後低迴不已。



Ian Berry創作契機來自於一次家中雜物整理,
當他整理到一整堆如山似的牛仔褲,想起這些牛仔褲如何陪伴他度過不同人生階段,
再細細觸摸著每件牛仔褲的觸感、顏色,
於是他當下心想:「我何不就用這些牛仔褲作為創作的原料?」,
因此從2006年開始,他便著手進行不同的嘗試和實驗,
至今成為利用牛仔布作畫的新銳藝術家,
受《BBC》專訪,並被《Art Business News》雜誌提名為當代創新年輕藝術家之一。










Ian Berry只靠著一雙手加上剪刀、膠水完成畫作,
他的工作室裡堆放著滿坑滿谷的牛仔褲,藍色、黑色、灰色等各種顏色,
他會仔細觀察每條牛仔褲上的質感、刷紋、磨損、褪色程度,
依照腦中的構圖裁剪成塊狀,再以膠水黏貼成畫。
地板的光澤、羽毛的紋理、衣服上的皺褶,全都能透過牛仔布如實呈現。 

Ian Berry創作作品從人物肖像至生活場景,
有極似照片的單幅畫作,也有偽裝成洗衣店或者書報攤的裝置藝術。
雖然主題不同,但相同的是當丹寧布特殊的紋理、車縫線經由組合拼貼後所呈現出的效果,是其他創作媒介所完全無法取代。